立即報名

活用外交學經歷轉行當插畫家,陳筱涵用創作反應政治現場

文/謝維容;照片提供/陳筱涵


走過香港街頭,道路一端人群聚集、手拿標語,還來不及看清他們在訴求什麼,只見牆上高掛一幅畫,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以社群軟體微博當眼睛,俯視路過的行人,頗有監視意味,回頭聽見「守護香港」的口號,登時發覺這是香港民眾在抗議政府。

這幅傳達出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又稱反送中)運動人士想法的插畫,是台灣政治插畫家陳筱涵的作品。她畢業自政治大學外交系,富含創意又能準確描述政治議題的作品,使她的政治插畫登上法國《世界報》(Le Monde)、《國際郵件》(CourrierInternational)、關鍵評論網國際版等海內外媒體。她以漫畫為志向,經過無人問聞,全靠興趣支撐創作的時期,到現在全世界的讀者都能因她的畫看見台灣。

 

想替台灣發聲 外交人才轉戰插畫

陳筱涵從小就接觸繪畫,古典的水彩、素描、靜態畫都曾涉略,求學時也不間斷創作的腳步。上高中時因為對國際政治產生興趣,進入政大外交系後,發現外交實務上的困境,且因為學校提供國際交流機會,她察覺即使不是外交人員,也有其他種參與國際外交的方式,因此打消了當外交官的想法。

畢業後她進入法國台灣商會和經濟部台美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擔任商務人員,不過商務工作經驗讓她發現,辦公室的工作並不符合自己「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想法,在2016年決定轉職當插畫家。
在創作政治插畫前,陳筱涵也嘗試過一般插畫,由需求單位提出內容想法與繪圖風格後再創作。不過純插畫的圖像性質,無法滿足她在插畫中傳達理念的目標,因此她轉而投入自己感興趣的政治領域,開啟政治插畫創作。
政治插畫多以簡明具體的特徵,將時事化繁為簡,用以傳達特定的政治觀點。上大學時,累積大量追蹤國際新聞與時事的經驗,讓陳筱涵在蒐集素材上得心應手,研究政治人物與時事時,也因為對其他國家有基本認識,能更順利評論國際情勢。
為了讓世界各國的讀者都能接收到圖像中的訊息,她創作時鮮少用文字;必須寫字時則用世界通用的英語,且挑選傳播廣泛的元素,納入圖像中創作。她以一幅使用微博logo替代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眼睛的插畫為例,參考知名小說《1984》名言「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構圖,如此一來,即使對東亞政治不甚了解的讀者,也能了解圖像傳達的意思。
 

在香港抗爭事件中,陳筱涵創作的插畫成為相關人員表達訴求的方式。

插畫一目了然的意象,在社會運動、民眾訴求時可能比標語及行動還有力。有香港民眾在反送中的抗爭裡,用陳筱涵這張以習近平為主題的插畫。一開始她不知道有香港人拿這張圖掛在人行道上,在新聞上看到媒體拍攝到的畫面時才驚覺,也意識到她達成當初創作的目的了。

陳筱涵創作插畫的一大目的,還有讓世界看見台灣。

現在有很多讀者不懂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如果市面上流通的政治漫畫沒有描述兩岸,那多少會抹滅台灣的存在。反之,如果有插畫以台灣為主題,就能透過插畫曝光台灣的新聞和立場。陳筱涵說,「這也是我畫插畫的原動力,想表達台灣的觀點、想讓讀者認識台灣。」

 

創作要被看見 首選國際通用語言

不過政治主題在台灣並非插畫主流,反而是歐美因有長遠的政治漫畫發展歷程,媒體更有插畫需求。當初默默無名的陳筱涵因此主動向台灣的中英文雙語網路媒體「關鍵評論網」國際版等媒體投稿、參加Cartooning for Peace等政治漫畫組織,讓自己的作品更多人看見。由於無論是需要插畫的媒體或者插畫家社群多使用英語等外語,「要讓你的創作被看到,只好用英文。」
具備外語能力不僅能開拓插畫事業,也幫助陳筱涵在創作時更能抓穩傳達訊息與不冒犯讀者之間的界線。「在插畫中使用文字,有時會出現你不是當地人、你不知道語言怎麼用,導致冒犯某族群的問題。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主題選擇時,因為對議題理解不夠,就冒犯到讀者。」
因此創作前陳筱涵會大量閱讀相關資訊,參考《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與《衛報》(The Guardian)等國際媒體,從中找到創作適用的觀點,並跟媒體編輯討論插畫內容與創作時的立場。「通常我會以自己的觀點去創作,如果媒體覺得沒問題,就會自行發揮。」不過陳筱涵也認為,政治觀點沒有正確答案,想找到平衡點只能靠經驗累積,「那條界線很模糊,要累積經驗之後才知道現在哪裡。」
 

為擴展知名度,陳筱涵參加了不少插畫家社群與畫展,不時有與觀眾交流的經驗。

珍惜針砭時事的自由 創作保持資訊正確

不過畫中觀點有時也會碰到讀者反對,她曾創作一幅圖像,圖中蔡英文總統身披美國、加泰隆尼亞等國旗,用鐵柱抵擋化為龍的中共,就有西班牙人對代表獨立運動的加泰隆尼亞國旗感到不滿。陳筱涵其實很樂見讀者發表想法,面對觀點不同的讀者,她選擇「堅持己見」。她認為,想表達的觀點和多數人支持的觀點或許不同,但只要畫中內容不是假新聞或錯誤報導,那就不用更正。「重點是要在創作中保留自己的觀點。」她強調。
陳筱涵也曾經遇過對作品產生共鳴的讀者,讓她非常感動。以香港元朗襲擊事件為主題創作時,她採用俄羅斯娃娃意象,暗指事件背後另有他人指使,這張圖登上法國《世界報》,後續在台灣展出時,就有一名在台港人到她面前哭著感謝她畫這張畫,在香港發生的事情能因此被國際看見。
因通訊發達、網路媒體與社群之賜,陳筱涵漸漸提升知名度,其實網路令許多插畫家又愛又恨。陳筱涵解釋,網路與社群的發達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插畫家,但她發表在網路社群的作品即使有許多人分享、議題被更多讀者看見,卻無法轉換成收入。插畫家收入多來自於媒體購買插畫的費用,但願意付費使用的媒體卻少之又少,不少插畫家會有收入不穩定的問題。
陳筱涵的應對之道是大量經營社群,「我了解不同社群的需求,就盡量經營,就算有人想使用我的作品,也比較好tag(標註)我。」經營插畫的同時,她也尋求其他收入管道。她就因有社群經營的經驗,被關鍵評論網聘任為社群行銷專員,負責推播新聞。
也因為資訊流通的方式多元且發達,陳筱涵建議有志成為插畫家的後輩,只要有興趣就能開始經營,就算在收入少的期間,也要主動發聲。「在你還沒成名前,不會有人主動來找你,因此要不斷投稿、接觸各種人,讓自己突破沒有名氣的困境。」
即使政治插畫並非熱門的創作領域,陳筱涵仍想持續創作,未來更想嘗試長篇漫畫。「我是個追求自由平等的人,能畫政治漫畫,代表我有這種自由。這些批評時政的自由、言論意見的自由,證明台灣是個很自由的國家,且這份自由很珍貴。因此我想畫下去,既然能畫,那就繼續畫。」
 

About 陳筱涵

出生:1992年

現職:關鍵評論社群行銷專員、政治插畫家

經歷:法國工商會商務專員、外交部社群專員

學歷:政治大學外交系、法國巴黎政治高等學院一年交換

 



本網站不支援 IE11

系統偵測到您目前使用 IE11 (含) 以下版本瀏覽器,本網站內容可能無法正確顯示與使用,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如 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