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EIC Newsletter 69(2025年9月)
TOEIC榮譽學院助攻陽明交大工學院 打造國際工程人才
在全球化與科技急速發展的浪潮下,工程人才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具備流暢的英語能力與跨文化溝通力。陽明交通大學工學院逐步推動雙語教育,從政策驅動到聚焦學生需求,展現出明確的策略演進。近年更加入TOEIC「榮譽學院計畫」,透過測驗資源的導入,協助學生檢視並提升英語力,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
陽明交大工學院推動雙語教育,培育跨文化溝通、具國際移動力之人才。
從政策導向到以學生需求為核心
回顧工學院的推動歷程,院長林志平指出,早期受到政府「五年五百億」計畫影響,國際化被視為大學重要KPI指標。當時學校推動英語授課(EMI),並以獎勵金鼓勵教師開設課程,甚至在新聘教師合約中明定每年至少要開設一門英語課程。這種「由上而下」的做法雖然迅速,但也帶來現實挑戰。
許多老師需要重新備課,導致教學負擔增加,也擔心學生「兩頭空」──專業學不好,語言也沒學好。同時,外籍生因缺乏足夠EMI課程,學習落差仍然存在。林志平回顧這段過程,坦言雖有推廣效果,但仍難以讓師生全面認同。
2017年前後,工學院開始調整策略,陸續設立國際學程,並鬆綁外籍研究生修課規定,提升修業彈性。這一階段雖然主要聚焦在研究所,但為後續奠定了基礎。
真正的轉折出現在2018年。林志平說明:「我們發現,國際化的價值不能只看外籍生,更要回到本土學生身上。」因此工學院開始強調培養本地學生的國際移動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將英語視為吸收知識的工具,而非單純的學習語言技能。
土木工程學系率先推動大學部全英語學程,學生入學時即可選擇全英語班,約七成以上課程以英語授課,工學院也向校方爭取在畢業證書上註記「全英語學程」。一開始外界質疑學生能否適應,但結果顯示,全英語班的招生情況反而優於傳統中文班,學生表現也不輸同儕,顯示此模式不僅可行,還受到學生與家長的認同。
隨後在教育部雙語計畫推動下,工學院與其他系所逐步擴展EMI課程,形成「由下而上」的發展趨勢。
此外,工學院也針對教師端進行支持。提升課程的雙語化程度,工學院曾舉辦「教師工作坊」,教導老師如何運用AI工具把專業教材翻譯成英文,並產出更符合雙語需求的課程內容。這樣的培訓不僅降低了教師備課壓力,也讓專業知識更有效銜接英語教學,進一步提升整體教學效能。
除課程設計外,工學院推動「3+2雙聯學位」計畫,幫助學生在台完成大學學業後,能快速銜接海外碩士學程,縮短進入國際職場的時間。林志平強調,這不只是單純的學制設計,而是讓學生在提早接觸國際學術環境的同時,訓練自己能夠用英語思考、表達與研究。
工學院也積極運用校友資源,舉辦經驗分享會。多位已在跨國企業、海外研究機構發展的校友回到母校,分享他們如何在在學時培養英語力,並在職涯中受益無窮。這樣的故事,讓在校生更清楚看到「英語能力與專業並重」的實際價值。
秉持「英語是工具」理念,林志平積極引領工學院走向國際化。
TOEIC資源導入 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學院的雙語教育策略中,TOEIC測驗成了關鍵角色。去(2024)年陽明交大工學院加入TOEIC「榮譽學院計畫」,導入TOEIC測驗資源,讓學生能藉由國際認可的評量檢視自己的英語能力。該計畫提供測驗優惠與教材折扣,鼓勵學生主動挑戰,並以分數作為自我檢核的標準。
「我們要的不只是英語檢定的分數,而是一個能幫助學生檢視自己能力的工具。」林志平強調,TOEIC測驗的最大價值在於其與職場高度連結,特別符合工學院學生未來的需求。許多工程專案、跨國合作與企業實習,都仰賴英語來溝通與協作,學生能藉由測驗了解自身在國際溝通上的強弱項。對未來準備進入跨國企業或攻讀海外學位的學生而言,這不只是考試分數,而是實際的能力證明。
針對AI與自動翻譯技術快速進展,引發「未來是否還需要學英語」的質疑,林志平認為,AI雖能降低語言溝通門檻,但也無法取代語言帶來的思維多元性與文化理解。當學生能直接用英語吸收專業知識,參與國際討論,他們獲得的,不只是資訊,而是一種站在世界舞台思考的能力。
展望未來,林志平表示,語言教育必須與跨域能力結合。隨著生成式AI、智慧製造等新興科技崛起,未來的工程人才除了要懂專業,也必須能用英語在國際舞台與跨國團隊協作。「我們希望學生能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國際語言力與跨文化理解,這才是下一代工程師需要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