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報名

多益季刊 Newsletter 17(2009年5月)

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EIL與ESP教學研討會特別報導

文/Ingrid


由台科大「教育部北區英語教學資源中心」所舉辦的「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EIL與 ESP教學研討會」於3月14日假台灣科技大學展開。本次研討會邀請到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林茂松、台灣專業英語學會(TESPA)理事長陳英輝教授、台北大學應用外語系劉慶剛教授、台科大推廣教育中心的Jeremy Sykes教授、Tari Lee Sykes教授,以及王世平教授、黃敏裕教授,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張祐康總經理、ETS台灣區代表王星威總經理以及中華民國職能教育協會的李淑娟老師等,以不同面向對技職體系大專校院教師們介紹EIL與 ESP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及未來發展。

 

全球化下的英語文演變趨勢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由於全球化的發展,對英語的需求也大量的增加;面對大環境轉變下,台灣的英語教學界又應該如何因應?此研討會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也就是具備EIL與 ESP的能力。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是全球化下的英語文演變趨勢,英語文從以往所認知的EFL(English as an Foreign Language)轉向ESL(English as an Second Language)及EIL。英語不再是外國語,而是每個國民的第二語言;也不再為專屬於英、美國家的母語,而是以非母語使用人士為主的全球溝通語言。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則是在EIL的基礎上,必須學習的專業英語。此次研討會將以理論和實務兩個面向進行,一方面讓與會老師們了解英語教學趨勢─EIL與 ESP;另一方面則以教學實例,讓老師們實際了解EIL與 ESP的教學法;希望能夠以EIL與 ESP來提升台灣科技大學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以EIL、ESP提升就業競爭力

會議主持人林茂松教授表示,只有具備適當的職場EIL與 ESP能力水平,科大同學畢業後才能持續發展職涯,並具備政府「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中所預期的就業能力與多元能力。近年來,許多徵才廠商表示,畢業生普遍英語程度不佳,令人不禁要問:「大學英文教育到底又什麼該做而未做的?」,各技職校院主管英文教育的部門與教師都應該嚴肅而虛心地檢討英文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而不能把責任推給高中、職及國中的英語老師,這就是召開本研討會的主要動機。

 

研討會主題演講人,也是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理事長陳英輝博士明確地指出如何提升科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就是在EIL 基礎上增加ESP課程。他同時提到,在少子化趨勢及大學與應外系擴增趨勢雙重壓力下,應外系將面對「廢系」危機,最好的轉機就是進行學程改革,應該在校務會議中與其他學院科系院長、系主任協商,移轉應外系老師的角色與任務,改為協助提升全校所有科系大學生的EIL 與ESP能力。他引用佛里曼《世界是平的》一書概念─即在全球化潮流下,很多的工作將會被外包、數位化以及自動化所移轉,所以唯有將自己培養成「碰不得的人」(untouchable)才不會被取代,而英語文能力就是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指標。陳英輝也指出,英語文能力指的是以溝通為取向的英語,也就是英語文趨勢大師David Graddol在”English Next”一書中所說的Global English,或稱為EIL;英文將是一個溝通的載具(Tool),而不是一個專門的學科(Discipline)。他強烈建議科大生在大一英語課程中融入EIL教學,然後大二或大三開始加入ESP課程;若大學生具備EIL與 ESP的能力,在往後職業生涯也將佔有優勢,掌握先機。

 

傳統英語教學V.S英語教學新模式

台科大推廣教育中心的Jeremy Sykes教授的演講,則說明了台灣英語教育的現況(見表一、表二)並且比較了EIL/EOP(國際英文/職業英文)和傳統的EAP(學術英文)的不同。他認為當前的台灣英語教育造成高中生在讀與寫的能力相對地優於聽與說的能力;對於要走學術路線的菁英學生來說,大學教育可以為他們的學術英語打下基礎;但是對於畢業後要向職場發展的同學來說,台灣的英語教育就明顯地不足,特別是在口說方面;而大學英語教育著重的學術英文,對畢業生在職場上也沒有直接的幫助。而傳統的EAP和EIL/EOP的不同即在於─前者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和學生互動較多,注重聽和說;後者則是以老師教學為主,以傳統方式授課為主,注重讀和寫。以EIL/EOP為主的英語教育,學生可以有較佳的口語能力,對未來職場上也有絕對性的幫助。

 

以學生「需求」為主的專業英語文教學

實務的部份,大會準備了兩個ESP教學實例探討,分別由中華民國職能教育協會的李淑娟老師和台科大推廣教育中心Tari Lee Sykes教授主講。李淑娟老師以中華電信「會議英文」為例,講授如何實際教學ESP課程。她強調教導專業英文的重點在於要做需求分析,並向學習者的專業學習。她提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並不是傳統上對下的關係,而是訓練者(trainer)和客戶(clients)的關係,必須將學生當作客戶來經營;而老師們在「專業」部分一定沒有各專業的學生熟悉,所以互動討論是很重要的;必須藉學習者對本行的專業,彌補老師專業不足之處,以學習者所需的專業英文為主,創造ESP課程的最大價值。

 

Tari Lee Sykes示範了她在台科大所開的「設計英文」課程。此課程是以沈浸式英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也就是在課程的進行中,全程以英語文作授課、溝通的媒介,老師以英語教授和設計相關的概念,學生們也必須以英語回答問題、完成討論。在會場上Tari Lee Sykes教授以上課實境攝影、照片的方式,呈現給與會者,讓在場的老師們能夠以最生動而直接的方式了解ESP的教學方式。

 

台北大學應用外語系劉慶剛教授則是在「ESP教學實例之分組討論」時段帶領大家進行Q&A的討論。其中一位教授對李淑娟老師的會議英文印象深刻,並認為那是ESP優良課程的典範,從課程需要的分析,到決定課程目標,然後決定該採用哪些教學內容,是一個典型的ESP課程設計;而針對ESP是否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學科(discipline)值得商確。還有位老師點出了另一個關鍵問題,即是學生學習的動機。對上班族來說,學習會議英文是重要的,關乎生存,但對學生來說,他們卻常常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於是老師在教學上也會有實行的難度。另外,還有學生人數的問題,一個班級的人數太多,對老師實行ESP教學的難度也會增加。ETS台灣區代表副總經理甯耀南則引述ETS的Newsletter 15「全球化環境中的工程師英語文能力」及Newsletter 16「商業界與大學界力爭上游,以滿足不斷演進的英語能力需求」兩本專刊中,有許多日本大學與企業的案例可以參考,例如:宮琦國際大學為解決動機以及班級人數太多的問題,舉辦「互動式研討會」,把學生分成四種程度,因而大班化成小班,每班不超過10人,可以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英語會話。在這個分享時空裡,不少老師個人教學上的問題都紛紛被提出,也許問題沒有標準解答,但經由豐富的交流,大家對ESP教學概念都有了更深的體會。

 

透過情境教學 幫助職場英語學習

ETS台灣區代表總經理王星威在「EIL與 ESP之教學管理─論述與案例」課程中安排老師們填寫問卷並進行小組討論「如何設計EIL&ESP學程,」再以大學實際的學程案例講解。他提到,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台灣社會使用英語文的人口也在轉變,以往只有少數菁英份子需要具備英文能力,如今英文卻是每個人進入職場的必需能力;而台灣傳統英語教學卻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也無法測驗出學生們職場上的英語溝通能力,所以必須以真實情境的英語內容教學來幫助學生們提升進入職場後的英語能力。王星威總經理說明,職場英語可以分為十大情境,如能透過情境學習引起學生們強烈的動機,學習英語將不再是件難事。另外,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可以安排模考,結束時再透過證照測驗檢驗培訓績效,可幫助學生取得進入職場的敲門磚─國際職場英語文證照及專業英語證照,就可以提升大學的就業競爭力。

 

以EIL、ESP培育大學生的即戰力

此次研討會目的旨在讓科大老師們了解英語文教學的未來趨勢,並希望能以EIL與 ESP教學來提升科大生的就業力。隨著時代的更迭,老師們要能不斷地創新與全球接軌的英語學習來因應這一改變,俾能培育出具備國際職場即戰力的大學生。


想知道更多完整內容,請下載本期季刊


本網站不支援 IE11

系統偵測到您目前使用 IE11 (含) 以下版本瀏覽器,本網站內容可能無法正確顯示與使用,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如 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