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報名

掌握中英文優勢 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

文/陳胤祖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之間更需要緊密的溝通與合作,英語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決定著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有鑑於此,國發會在去年底發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希望透過各項策略的執行、推動,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雙語國家政策發布至今已逾半年,相關單位、機構或組織執行經驗和成效如何?該如何才能真正藉由雙語國家政策提升台灣競爭力,學者專家提出專業意見,找出台灣雙語國家之路的成功關鍵。

雙與國家政策發布後,不少公部門積極投入英語人才培育,提升全民英語溝通意識。(插畫/James Lee)

香港、新加坡一般的餐廳、超市等店家,多半都能提供英語服務,市井小民也能用英語溝通,跨國企業也多以這兩地做為亞洲的據點,主要也是看上有足夠的英語和雙語溝通基礎。這令沒有像香港、新加坡這樣,具有雙語歷史背景的台灣,在發展雙語的路上總是一直在摸索著方向。

 

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在去(2018)年底發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下簡稱雙語國家政策)。有別於過往的英語力提升相關計畫,這次策略從需求面出發、落實聽說讀寫均衡發展等,期望將12年後的台灣打造成為雙語國家。

 

從需求面出發 尋求化解阻力的最大可能

國發會擬定了八項共同策略、16項個別策略(詳見下表)。共同策略包括落實政府公開資訊雙語化、培育公務人員英語溝通力等,由中央部會共同執行;個別策略涉及特定業務執掌,需由不同單位協力執行,例如由教育部、外交部、僑委會等單位合作的「教育體系雙語化以培養雙語人才」策略。

 

雙語國家政策的影響不僅限於中央部會,也將涉及學校乃至個人。為了培養新生代雙語人才,政府先要鬆綁「國民教育法」、「高級中等教育法」等教育法規,學校才能順利推動雙語教育。同時,師資的配合也很重要,教育部積極辦理全英語教學師資培育課程、補助師培大學成立全英語教學研究中心,目的是希望未來新生代都能夠在雙語教學的環境下成長。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也強調,這次目標的推動是從「需求面」出發,且作法上以務實為導向,並非要全面性地在各個層面上進行雙語化,有提供雙語服務的需求,這部分再予以雙語化即可。她不諱言,這樣的策略走向,較為務實,也較能化解阻力。

 

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楊聰榮認為,雙語國家政策應從公部門、有需求及與國家競爭力直接相關的部分做起,正好與國發會的政策設計不謀而合。

釐清緩急順序 積極創造使用英語機會

然而,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詹盛如直言:「從需求面出發是對的,但實際上,目前雙語國家政策的內容還是太偏供給面。」他認為,雙語國家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創造使用英語的機會,而不是想著要提升能力,卻用不上。」

 

換句話說,政府應該引導各界理解「為什麼需要使用英語」,詹盛如舉例:「假設我是一名計程車司機,為什麼我要講英語?」接送乘客的時候,「我也可以都不講話呀!」但當有更多外國人士來台、必須時常面對外國乘客時,作為一名計程車司機,就會意識到自己需要以英語溝通。

 

南台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學院院長黃大夫建議:「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應該要有先後緩急順序的思維。」他認為,推動雙語國家政策首先要讓英語溝通與使用受到普遍重視,「以英語能力檢定取代英文入學考科,是另一個提升英語力的成功關鍵。」一來將使英語溝通與使用普遍受到重視;二來還可藉由多次檢測來達到能力標準,而非一試定終生,有助於減輕考試壓力。「可惜在雙語國家政策當中,並沒有擬定這項策略。」

 

其次,他認為,要把能帶來使用英語必要性的策略列為關鍵策略,例如在各教育層級全面推動學科英語授課,持續使用英語溝通,也能明顯觸發師生提升英語聽、說能力的信念。

 

無強制力、沒預算 需配套突破執行障礙

去年公布的雙語國家政策最特別的是未額外編列預算,而是結合既有及民間資源,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益;因此策略推動採取鼓勵性質,並非要強制執行。對此多位學者皆表示:「沒有經費預算、也沒有強制力,幾乎是很難推動成功。」

 

要想有效落實雙語國家政策,黃大夫認為,根本之道還是需要行政院編列一定額度的經費,並規定各部會每年公務預算至少編列一定比例,用於推動、提升英語力相關事項。楊聰榮和詹盛如則不約而同地指出「專責」的重要性,例如成立專門負責英語溝通的單位,或者一定規模、層級的單位,必須要有一名專責人員能進行英語溝通。

 

楊聰榮接著說,若不編列預算卻又要有執行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修法。」以戶政機關為例,受理業務時,若對方要求使用英語,戶政人員就必須接受這個要求,機關內部自然得有相應的調整。「問題在於台灣缺乏有魄力的領導人來做這些事。」

以英語與國際人士溝通無礙是雙語國家政策的首要目標,也是促進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藉雙語發展提升經濟實力 贏得機會

為了鼓勵企業一起推動雙語國家政策,經濟部也正在計畫相關措施,以鼓勵企業提升英語力。例如輔導企業製作跨境電商產品的外語影音文宣,以提升企業行銷文案外語化品質;修訂部分輔導計畫或獎項的申請須知,例如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台灣會展獎金貿獎項等,增列設有英語網站或提升英語力措施的企業,享有優先補助或加分。

 

黃大夫則建議,可訂定企業納稅減免辦法,針對推動雙語力活動相關支出達一定額度的企業,予以免稅或節稅。詹盛如則提醒,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扶植、輔導的對象是中小企業,「政府應該釐清哪些中小企業具有國際市場潛力,再挹注經費、協助他們轉型。」

 

「國內外優秀人才的流動,英語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總不能隨時帶著翻譯吧!」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陳超明認為,產業國際化不只是外銷產品,更要全球布局。他鼓勵人才或企業的流動,認為台灣應該要更加開放市場。「當人才外流,他們也會把那個產業的機會和能力帶回台灣。」同時,也要開放國外人才、企業到台灣競爭,「透過競爭才能促成台灣產業升級,但台灣在這方面有點保守,這是落實雙語國家政策最大的困難點。」

 

詹盛如也坦言,目前台灣對於國際化的積極度還不夠強烈,長期以來阻礙了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如果開放政府、學校或企業,一定比例可以雇用外國人,整個氛圍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楊聰榮則建議,應將周遭國家的經驗、作法和英語人力資源一併納入思考、運用,「像是日本、帛琉、泰國等國家,就大量聘用了菲律賓人,連帶影響其他人也必須使用英語溝通。」

 

英語對台灣的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社會已有一定的共識,目前雙語國家政策即使有不盡完善的地方,後續還需執行力和配套措施,但學者一致認為至少這是一個開始,持續的推動一定能讓台灣藉著語言能力的提升取得優勢,掌握更多機會,無論是人才、產業,都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學者專家對雙語國家政策意見:

南台科大人社院院長黃大夫:以英語能力檢定取代英文入學考科,是另一個提升英語力的成功關鍵。

■訂定政策先後緩急順序,漸進式、分階段執行。
以英語檢定測驗取代英文入學考科。
編列一定額度的經費,推動、提升英語力相關事項。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陳超明:透過競爭才能促成台灣產業升級,是落實雙語國家政策最大的目標。

與經濟面有更多連結,藉經濟利益的需求帶動供給。
產業國際化不僅指外銷產品,而是要全球布局。
積極開放國內外人才、企業流動。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詹盛如:關鍵在於創造使用英語的機會,而不是想著要提升能力,卻用不上。

創造實際使用英語的機會。
一定規模、層級的單位,應至少有一名英語溝通專責人員。
鎖定具國際市場潛力的中小企業,協助轉型或挹注經費。

 

台師大應用華文系教授楊聰榮:將周遭國家的經驗、作法和英語人力資源一併納入思考、運用。

從公部門、有雙語需求、與競爭力直接相關者優先做起。
修法使落實雙語化具強制力。
參考運用鄰國經驗、作法及英語人才。



本網站不支援 IE11

系統偵測到您目前使用 IE11 (含) 以下版本瀏覽器,本網站內容可能無法正確顯示與使用,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如 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