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EIC納入畢業門檻、聽讀說寫全面檢測 中央大學工學院以英語教育接軌職場需求

文/朱韻縈 照片提供/中央大學工學院


中央大學工學院在推動雙語教育上,並非僅止於口號,而是一步步落實在課程與制度中。院長曹恆光指出,工學院作為教育部核定的重點雙語學院之一,責無旁貸要率先帶頭。依據教育部政策,工學院逐年提升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課程比例,特別是在大學部的必修課中,逐步導入英語授課,讓學生從大一開始便與國際語言環境接軌。

「其實我們的老師不是不會用英語授課,重點是學生的吸收效果如何。」曹恆光坦言,專業課程本身就有難度,若再加上英語,學生的學習會遇到雙重挑戰。不過,若能在基礎課程階段養成習慣,之後閱讀原文書或專業期刊時就能更快適應。他舉例,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大一的普通化學課程,教材多半是英文,對於已熟悉基礎內容的學生而言,正是突破語言瓶頸的最佳時機。「在這個階段咬牙撐過去,就會發現英文專業書籍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

 

中央大學工學院開設英文增能課程,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在未來學涯與職涯中脫穎而出。

多元資源助力 打造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

此外,學院對新進教師也訂有明確規範,新聘教師至少要開設一門英語授課課程,透過制度確保教學與國際標準接軌。對願意投入EMI的教師,學校亦提供獎勵,鼓勵更多老師在專業課堂中使用英語,讓學生獲得更多語境練習的機會。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也象徵師資專業的國際化進程。

同時,學院也導入TOEIC測驗作為能力指標,建立學生可視化的學習目標。曹恆光指出,TOEIC測驗與職場應用高度相關,能量化學生的學習成果,並與國際標準接軌。對學生而言,它不只是畢業門檻的參考,更是自我挑戰與進步的依據。學院要求學生達到一定英語水準才能畢業,近年更將「聽、讀、說、寫」全面納入,確保語言能力均衡發展。

為了激勵學生挑戰,工學院設立不同層級的獎勵措施;同時,也設法降低報考負擔。透過與TOEIC榮譽學院合作,學生可享報名優惠;家境清寒者還可申請補助,避免因經濟因素影響學習。有些教授甚至會自掏腰包補貼實驗室學生的測驗費用,鼓勵他們多次應考、逐步累積進步。曹恆光強調:「只要學生願意不斷挑戰,語言能力一定能慢慢提升。」

考試與制度只是推動的一環,工學院更重視學生能否在日常中實際運用英語。為此,學院規劃了一系列學習資源,包括免費小班課程、雙語自主社群及跨文化講座等,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自然接觸英語。

每學期由外籍教師開設兩門免費小班制課程,一門偏向學術性,如TOEIC口說與寫作訓練;另一門則著重文化與生活主題,例如飲食、音樂或跨文化差異。課程採保證金制度,學生只要出席率達標,便可全額退還,相當於免費。由於互動式教學效果顯著,往往一推出便秒殺額滿。

另一項特色資源是「雙語自主社群」,學生三人即可組隊,自行設定主題,例如電影、運動、美食,甚至專業研究,並定期以英語交流。學院提供最高達一萬五千元的補助,可用於聚會餐費或學習材料。讓學生能將英語融入日常,在輕鬆氛圍中突破口語障礙,逐步提升表達能力。

此外,工學院每學期也舉辦講座,主題涵蓋文化、時事與專業領域,例如探討美國黑人音樂的發展、或「美國夢」的變遷。透過這些活動,學生能接觸不同文化觀點,拓展國際視野,也更理解語言與文化的緊密連結。

曹恆光強調,這些做法的核心並非讓學生「為考試而學英文」,而是讓英語學習融入專業脈絡,成為溝通與思考的工具。

 

曹恆光推動雙語教育,讓學生在專業與語言間雙向成長。

從課堂到職場的語言鏈結

「工學院推動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畢業門檻,而是要讓學生在職場上真正受益。」曹恆光以台積電為例,指出企業對語言與專業並重的重視程度。「台積電連經理級主管都要持續考試,不只是英文,還包括專業新知。這樣的企業文化,就是確保員工不斷學習、保持國際競爭力。」

對於即將投入半導體、工程顧問或其他科技產業的工學院學生而言,英語能力幾乎是必備條件。因此,學院希望學生在校期間便建立足夠的語言基礎,未來進入職場後能自信地與國際團隊溝通、參與跨國專案。

曹恆光表示,學院的角色就是在學生求學階段提供充分資源與支持,讓他們有能力與勇氣挑戰國際標準。「英語能力能讓學生站上與世界同樣的起跑點,當他們具備這樣的能力,就能面對更大的挑戰。」

從EMI課程的制度設計,到TOEIC的應用與激勵機制,再到多元的課外資源與產業接軌,中央大學工學院已逐步構築出完整的英語學習生態系。這些具體措施,讓學生在專業養成的同時,也能強化國際競爭力,開啟更寬廣的未來。



本網站不支援 IE11

系統偵測到您目前使用 IE11 (含) 以下版本瀏覽器,本網站內容可能無法正確顯示與使用,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如 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