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EIC Bridge為核心 測驗、教學與國際交流並進 慧燈中學打造實用英語學習路徑
在英語學習強調實用與應用能力的今日,慧燈中學打造一套從課堂教學、能力檢測到國際交流的完整英語教育體系,讓學生不只「學語言」,更能「用語言」,靠語言走向世界。
慧燈中學國際處主任張筱屏表示:「我們希望學生意識到,英語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一項面對世界的基本能力。」為了實現這個理念,學校從制度面做出系統化安排,包括推動全校雙語教學、導入TOEIC Bridge測驗作為能力診斷與追蹤工具,並建構多元且實際的國際交流機會。
美國鹽湖城校長團參訪慧燈中學,林恩齊(前排中)負責接待校長及翻譯任務。前排左一為校長游文聰、右二為主任張筱屏。
分級雙語課程 對應學生程度
慧燈的雙語教育早在創校初期即已落實,不僅有多位外籍教師,更針對學生程度實施分級教學。課程內容涵蓋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並依程度設計不同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英語程度較高的學生,會接觸結合國際議題的主題式課程,例如以社會議題作為討論素材,訓練判性思考與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時,針對台灣學生普遍較弱的寫作部分,安排外籍教師開設英文寫作課程,從句構、段落到文章結構系統性訓練,讓學生能夠以英文表達觀點。
中段學生則安排ESL課程,強化語言基礎,並透過課內練習與線上會議,與國外學生進行簡易英語對話。老師會事先協助學生準備腳本與重點句型,再進行小組連線練習,讓學生在實際互動中突破語言表達的心理障礙。
除了課程,慧燈也積極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透過與日本、印度、斯洛維尼亞等多國夥伴學校的Email書信往來、視訊會議與互訪活動,讓學生有機會使用英語與他人溝通,並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張筱屏指出:「語言學習需要跳脫課室,在真實情境中才能真正體會語言的價值與力量。」
今(2025)年申請上清華物理系的李育帆分享,他從國中一路在慧燈就讀六年,除了多次接待海外學生外,他更將自身參與美國教育旅行而體驗過的舞會經驗,學以致用於今年的畢業舞會。
李育帆回憶自己第一次出國時,因為能與海關自然聊天,讓他深刻體會語言的實用價值。「英文是你與世界溝通的橋樑,不只是課本上的東西。」這份體認也驅使他更加投入英文學習,未來也計畫大學階段申請國際交換,或赴海外就讀研究所。
英國倫敦Christ College Finchley學生至慧燈中學進行交流,李育帆(後排左一)以流利英語向外國學生介紹台灣。
用測驗追蹤進度 啟動自主學習
為了讓學生與教師皆能掌握學習成效,慧燈中學自2024年起全面導入TOEIC Bridge測驗,作為學生英語能力的評量與學習追蹤工具。
最具體的做法,是針對國一新生在入學前實施前測。學生於暑假期間參加TOEIC Bridge聽力與閱讀測驗,學校依其成績進行程度分班,確保學生能進入適合自己的課程梯度,並協助教師有效因材施教。開學後,全校學生每年定期參與TOEIC Bridge測驗,作為英語學習的檢視依據,也提供教師調整教學內容與節奏的參考。
除了用來分班與回饋教學,TOEIC Bridge的測驗結果也進一步延伸為學生自我學習的動機來源。若發現閱讀能力較弱,學生可以透過學校提供的課外讀物計畫、線上資源與自學策略加強;若聽力表現偏弱,則可參與外籍教師帶領的英語會話小組或影音討論活動。
張筱屏表示:「TOEIC Bridge是國際標準化測驗,學生能藉由分數了解自己在哪裡、下一步要加強什麼。這不只是成績,而是目標與動力的起點。」
學校也鼓勵高年級學生銜接更進階的TOEIC測驗,甚至挑戰TOEFL等檢定,作為申請海外交換、國際專班或未來升學的準備。從國一到高三,慧燈以系統性方式讓學生逐步拓展英語力,並具備國際競爭力。
即將升上高一的林恩齊,曾參加過學校的美國及英國遊學團,並在校內擔任外賓接待司儀,甚至參與校長導覽翻譯工作。
林恩齊參加TOEIC Bridge聽力與閱讀測驗獲得滿分100的佳績,但她認為自己仍需加強英文寫作能力。平時除了背單字,也透過閱讀英文小說、觀看電影及聽英語歌曲來訓練語感。這種自發學習的動能,正是慧燈學生在國際教育中培養出的素養。
慧燈中學對英語教育的投入,不只是課堂內的語法教學,而是結合測驗、教學、國際交流三軸線,形成一條讓學生實際走向國際的學習路徑。無論是透過 TOEIC Bridge建立語言基礎,還是藉由與國外學生互動拓展視野,這套系統最終目的是讓學生以英語為工具,理解世界、連結世界、走入世界。
正如張筱屏所言:「我們的學生終究要面對的是全球競爭的世界,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們一把真正能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